经济学家朱民谈比亚迪落泪:中国制造业崛起是一代人的骄傲

在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谈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时数度哽咽,提及参观比亚迪工厂后,直言“这是一代人的骄傲”。他对中国制造业从“价格优势”向“技术引领”的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从“赶”到“超”

朱民在访谈中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以“最便宜”立足全球;后20年,以“物美价廉”赢得市场;而未来20年,中国将凭借“又便宜、又好、又科技”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他以比亚迪为例,强调这一蜕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工程师文化的深度融合, 是中国的工程师精神。

比亚迪的崛起印证了这一判断:从早期代工生产到自主研发刀片电池、云辇、易四方、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等突破性技术,再到2024年以427万辆的销量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五,其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已结出硕果。朱民特别提到,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售价达国内两倍,但仍以技术优势与过硬产品力击败大众等传统巨头,彰显中国制造从“成本竞争”向“技术溢价”的跃升。

工程师精神铸就核心竞争力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几千万工程师。中国工程师的厉害,非常的了不起!”朱民在提到比亚迪时感慨道。他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工程师群体的智慧与坚守:实验室里上千次的反复尝试、产线上毫米级精度的打磨锤炼、技术团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执着,共同构筑起中国制造的护城河。

这种精神在比亚迪体现得尤为深刻。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累计投入超1800亿元,研发人员规模居全球车企之首。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朱民的泪水背后,既是对中国制造业艰辛历程的感怀,更是对其未来潜力的坚定信心。当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30%,工程师规模达数千万,技术储备与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比亚迪的三十年,恰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其垂直整合模式与技术创新推动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思路为行业提供了中国“智造”的全新方案。其崛起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集体向上的缩影。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223
04-01
分享
元PLUS
3.78
良好

推荐1.车子用起来还不错,但是记得该防护的地方做好应对 一个是门把手和下围 贴上防踢垫和tpu或者所谓碳纤维的贴纸,因为实在太容易脏和刮花。说个简单的,手机习惯性放座位上,驾驶位右侧方很容易掉进去,每次去捡,戒指 手环这些东西 能在中央扶手和座位空隙那里,把它内饰塑料直接刮了泛白。 2.市区开还好 速度80以下 胎噪 风燥也感觉有些大,上高速100-120直接无法 觉得玻璃没关紧的感觉。上150 直接无法直视 哪怕120,周围空旷一点,此其他车子外部内部噪音都很大,弊端! 两边后视镜随时反光左右两边的通风口, 挡风玻璃反射中控和中控前出风口 很影响视线,弊端之二 3.所有应用软件别一次性打开三个或以上,别设置下载文件或者第三方下载登录, 否则容易卡屏 并且造成中控延迟,我说的延迟是永久性的 不是你熄火以后再用就恢复 ,完全不会恢复 并且在昨天,高速上 出现了ev受损,车速120 失去动力 然后把老子吓得连续踩了10多次油门,然后运动模式和普通模式来回切换,最终车速能40-70左右的继续行驶,双闪在货车道开了8公里 进了服务区 进行常规检查和自己感觉可行的操作后,重新发动试验后再熄火再发动, 车子恢复供电正常使用。 4s店让开去查修 没来得及去,昨天又开了30公里暂时没问题。 对了 高速200公里路程 我120的全程 单边耗电40%

评价车型:元PLUS 2022款 510KM 旗舰型PLUS

mb52259675

4.44分
查看185位真实车友评价

我来说两句


表情
发表您的看法…
半价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