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国产车与保时捷有莫大关系?
说起外国人,除了更高,更大之外就是更会玩。
汽车诞生这么多年以来,有人当做最简单的交通工具,有人当做财力权力的象征,这些会玩的人则发明了赛车。
虽然最早发明三轮和四轮汽车的人都来自德国,但历史上首场汽车比赛却是1894年在法国举行的。尽管条件简陋,当时路况不好的情况下要跑上百公里的距离,居然也有100台车参赛,最终冠军落入了标致手中。
再加上欧洲大陆风景美如画,这些人又想出了耐力赛、爬山赛等各种花式玩法。而当时所谓的赛车,基本上就是日常代步的车子,基本上是以原装的状态跑上几百公里、甚至几天几夜。
而美国纳斯卡的起源,则是一群酒贩为走私而折腾出来的比赛。所以对于老美来说基本上就是喝最野的酒,玩最野的赛车,干最野的XX。
就这样,20世纪初开始渐演变为全民疯狂的赛车运动,催生出Mille Miglia、Targa Florio这些长距离耐力赛。
与此同时法国人也想找点乐子证明一下自己,拿车子跑长距离不够过瘾,还要比持久力,最好能24小时无间断。虽然大小和技术不如你们德国人,但是我够持久啊!
于是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应运而生,多年之后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汽车赛事之一。而勒芒赛车除了连续24小时的赛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比赛开始不是从车里面开始,而是从车外开始,当绿灯亮起时每个车手从指定的地方飞奔自己的战车,所以这也就有了很多有赛车血统的汽车品牌将钥匙插孔(发动机启动按钮)放在车门左侧。
设计之初的目标就是为了让车手在上车后用左手点火,右手挂档直接出发,但是有些车手为了节省时间,直接连安全带都不系,导致一些严重的事故发生,所以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了“勒芒式起步”。
因为要坚挺24个小时,赛车的油耗也成为了关键,因为油耗表现越好,进站的次数减少,车手也能更专注于比赛,对成绩有很重要的影响。
为何有人会热衷来一发24小时的激战?因为经过初期的野蛮生长,后来很多厂商车队都意识到,能撑得住24小时完赛,是证明实力的重要体现。于是很多工程天才都投身到了赛车圈发光发热,所以后来的车子越造越流线,盘式刹车、车身轻量化、空力套件应用、等也是源自赛场。
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一年德国奔驰车队参加比赛,当时的赛会规定车重不能超过750公斤,但是奔驰的赛车达到了751公斤,奔驰的工程师想:发动机肯定不能动,变速箱也不能动,反正只跑24个小时,而当时的赛车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赞助商,基本上都是裸奔,法国就是蓝色,英国就是绿色,德国就是白色,日本就是红白,工程师一想这车漆好像没什么卵用,刮掉吧!
就这样,奔驰的赛车成功减重1公斤,最后还成功夺冠,在此前德国战车的称号是“白象”,这一站过后,奔驰的战车被称为“银箭”。
随着汽车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各路赞助商也纷至沓来,比如当时还是小公司的米其林,在1923年首届勒芒上就以轮胎制造商夺冠,这为日后称霸勒芒埋下伏笔,时至今日,米其林作为轮胎供应商居然也拿下了26个冠军,比保时捷还要多。所以橡胶圈这东西,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成就人。
80 90年代之后,勒芒赛车的技术已经极为成熟。这些赛车和民用车最大区别,除了动力更强速度更快之外,还应用了大量同时代顶尖科技。比如保时捷经典赛车956就用上了单体壳设计和双离合变速箱,这也为日后的PDK变速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奥迪也是先在其赛车R10 TDI上引入了LED灯带,后在民用车的车灯设计大放异彩被称为灯厂,现在混动大潮涌动,也是有这些勒芒原型赛车一份功劳。
虽然赛车好像离我们这些老百姓隔着有点远,不过现在几万块国产车都有的LED大灯,就是从赛车发展过来的。
就连汽配城改装那夸张的大包围,都是模仿的赛车的空力套件。
除了这些配件,汽车的比赛也对轮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米其林PS4/PS4S这类高性能轮胎就是参考赛用干胎的配方加上雨胎的纹路,在满足民用车日常行驶的情况下带来最强的性能。
总而言之,赛车离我们的确没有那么远。
是不是觉得赛车好屌也想去当赛车手?很简单!只要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跑步10公里,深蹲200组,蛙泳30分钟,吸收同5个鸡腿一样的蛋白质摄取量保证健康的身体素质。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开车,记住杯架上一定要放一个装满水的纸杯,熟悉掌控跟趾动作以及重心转移的要诀。除此之外还要学习赛车的策略,什么时候进站,什么时候保胎,什么时候超车,什么时候冲刺。在你的身体素质、赛车技能、车队策略统统学透以后。
最后加上爸爸给你的2个亿就可以开开心心去当赛车手了。
(本文编辑:王桢)




相关推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