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插混车型的领先实力 新势力车企还得看比亚迪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目录中,几乎清一色只有纯电动和增程式车型,而见不到技术更为先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实际上,新势力不是不想用插混,是做不出插混,也做不了插混。
插混技术本身的难度和优势。从技术架构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与增程式电动车有着明显亲缘关系,但前者在技术上更为先进。简而言之,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发动机直驱能力。
增程式电动车采用"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仅作为发电机使用,不直接驱动车轮。这种结构简单,但存在能量转换效率损失——燃油的化学能需要经过"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两次转换才能变为驱动力。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混联式"结构兼具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在高速巡航等发动机高效工况下,可切换到发动机直接驱动模式,避免能量转换损失;需要强劲动力时,发动机和电机还可并联驱动,体现插混车型的领先实力。
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使插混系统能够始终让各部件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实测数据显示,优秀插混系统在高速工况下的油耗可比同排量燃油车降低30%以上,比增程式电动车也有明显优势。以比亚迪DM-i系统为例,其NEDC工况下百公里油耗可低至3.8L,而同等尺寸增程式电动车在电池耗尽后的油耗往往在6-7L左右。

用户价值的全面考量。从用户价值角度分析,不同动力形式各有优劣,但插混技术在当下阶段展现出独特的综合优势。
纯电动车型在驾驶品质、使用成本和环保性方面表现突出,但"里程焦虑"始终存在。增程式电动车虽然缓解了里程焦虑,但在电池电量耗尽后,驾驶体验和经济性都会明显下降。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提供了更为平衡的用户价值,即日常短途通勤可纯电行驶,享受电动车优势,长途出行时自动切换至混动模式,无需改变驾驶习惯。
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忽视资质方面的因素。根据现行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为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不同类别。新势力车企大多通过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方式获得准入,其资质自然限定于纯电动范畴。增程式电动车因其结构与纯电动车高度相似,仅增加了一个燃油增程器,因此也被纳入同一资质范围。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凭借燃油车生产资质,可以自由开发插电混动车型,这种资质壁垒使得新势力在动力形式选择上处于不利地位。
写在最后:
当前新势力车企在插混领域的缺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资质管理体系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允许新势力车企开发插混产品,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与此同时,插混技术本身也在快速演进。下一代插混系统将向更高电压、更大电池、更强电驱方向发展,进一步模糊与增程式电动车的界限。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形成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健康生态,为不同使用场景的用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相关车系


推荐1.车子用起来还不错,但是记得该防护的地方做好应对 一个是门把手和下围 贴上防踢垫和tpu或者所谓碳纤维的贴纸,因为实在太容易脏和刮花。说个简单的,手机习惯性放座位上,驾驶位右侧方很容易掉进去,每次去捡,戒指 手环这些东西 能在中央扶手和座位空隙那里,把它内饰塑料直接刮了泛白。 2.市区开还好 速度80以下 胎噪 风燥也感觉有些大,上高速100-120直接无法 觉得玻璃没关紧的感觉。上150 直接无法直视 哪怕120,周围空旷一点,此其他车子外部内部噪音都很大,弊端! 两边后视镜随时反光左右两边的通风口, 挡风玻璃反射中控和中控前出风口 很影响视线,弊端之二 3.所有应用软件别一次性打开三个或以上,别设置下载文件或者第三方下载登录, 否则容易卡屏 并且造成中控延迟,我说的延迟是永久性的 不是你熄火以后再用就恢复 ,完全不会恢复 并且在昨天,高速上 出现了ev受损,车速120 失去动力 然后把老子吓得连续踩了10多次油门,然后运动模式和普通模式来回切换,最终车速能40-70左右的继续行驶,双闪在货车道开了8公里 进了服务区 进行常规检查和自己感觉可行的操作后,重新发动试验后再熄火再发动, 车子恢复供电正常使用。 4s店让开去查修 没来得及去,昨天又开了30公里暂时没问题。 对了 高速200公里路程 我120的全程 单边耗电40%
评价车型:元PLUS 2022款 510KM 旗舰型PLUS
mb52259675

相关推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