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时代:比亚迪、吉利、奇瑞如何改写行业规则?

点击展示全部

撰文 / 玖 零

设计 / shelly

2025年伊始,比亚迪、吉利、奇瑞(简称“迪吉瑞”)三大自主车企相继发布了重磅智能驾驶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更将智驾价格平民化,大幅降低了成本,将智驾从高端体验,变成日常出行的标配。

3月17日,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以11.98万元起售价登陆市场,其搭载的“天神之眼C”系统让县城青年第一次用上高速NOA;三天后,吉利银河星耀8 EM以15万元价格标配“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而奇瑞的小蚂蚁智驾版,则用6.38万元实现了自动泊车与车道居中。

自此,智能驾驶不再是北上广精英的专属玩具,而是中国2800个县域市场里,快递员、小店主、乡镇教师都能负担的出行伙伴。

“迪吉瑞”的智驾方案解读

比亚迪、吉利、奇瑞重磅发布的智能驾驶方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也是对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更是对市场的巨大冲击。

1.1 技术层面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涵盖了三个级别,分别为“天神之眼C”、“天神之眼B”和“天神之眼A”。

其中,“天神之眼 C”,即DiPilot 100,采用前视三目的纯视觉方案,配备12 个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使用算力为84TOPS的NVIDIA Orin-N芯片(或地平线J6M芯片),能够实现高速NOA功能和自动泊车,适用于10万级别车型,甚至下探至7万元级别的海鸥车型。

“天神之眼 B”, DiPilot 300,标配激光雷达,配备NVIDIA Orin-X 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配置1颗激光雷达、12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组成,可实现高速+城区的全场景NOA能力,主要搭载在王朝系、海洋系旗舰车型以及腾势等中高端车型上。

“天神之眼 A”, DiPilot 600,基于双Orin-X芯片,算力可达508TOPS,配置3颗激光雷达、12个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场景的高阶智能驾驶,包括复杂城市路况下的自动驾驶。

吉利发布的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强调“智驾平权”与“安全平权”,银河系列未来的全新产品都将搭载这一方案。

根据公开信息,千里浩瀚分为H1、H3、H5、H7、H9五个不同层级,以满足不同车型和用户的需求。

千里浩瀚 H1,配置10颗摄像头与5颗毫米波雷达,芯片算力100TOPS以上,能够实现高速NOA和自动泊车。

千里浩瀚 H3,配置11颗摄像头和3颗毫米波雷达,在H1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区智驾功能,支持城市通勤NOA功能。

千里浩瀚 H5,配置11颗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与1颗激光雷达,功能支持全场景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和城市无图NOA,同时支持记忆泊车HPA。

千里浩瀚 H7,传感器与H5相同,但在H5的基础上,增加了VLM大模型和数字先觉网络,支持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如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并具备向VLA(Vehicle Learning Agent)演进的能力。

千里浩瀚 H9,配置13颗摄像头,5颗雷达与多颗激光雷达,支持行业最大车端算力的双Thor U芯片,算力高达2000TOPS,具备全冗余、全备份的L3架构,是首个具有量产落地能力的L3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支持全场景D2D、城市无图NOA、记忆泊车HPA以及泊车代驾VPD。

奇瑞发布的猎鹰智驾方案,市场定位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全面普及,推动“智驾平权”。猎鹰智驾分为三大系列,每个系列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和车型定位,提供了多样化的智能驾驶功能。

猎鹰500,配置11个摄像头和3颗毫米波雷达,采用地平线J3+TDA4双芯片协同方案,芯片算力为80~128Tops。主打端到端大模型行泊一体智驾系统,支持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记忆泊车等高阶功能。

猎鹰700,采用双英伟达DRIVE Orin-X芯片,总算力高达508 TOPS,在猎鹰500的基础上算力大幅提升,支持高速NOA、城市NOA、代客泊车及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无缝融合。

猎鹰900,采用VLA+世界模型新一代智驾系统,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为用户提供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体验。

可以看出,比亚迪、吉利、奇瑞三家最新发布的智能驾驶方案,均以实现“智驾平权”为目标,大幅降低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成本,使得曾经“高高在上”的智能驾驶,开始全民普及。

另外,整体来看,三家的方案都通过分层级的平台化方案,使其能够搭载在不同价位的车型上。无论是天神之眼、千里浩瀚,还是猎鹰,都基本上分为低、中、高阶的不同等级平台,分别对应高速NOA+自动泊车、城区NOA、全场景或L3级的智驾。

在核心的SoC芯片选择上,根据发布会的信息以及公开资料,可以看出地平线J6系列正在陆续上车,尤其J6M,基本上会成为中低阶智驾方案的国产方案首选。至于最高配的智驾方案,尤其是L3级以上的智能驾驶,各家都将英伟达Thor芯片纳入规划范围,不过,地平线J6P,或许也有与Thor一战之力,或者成为国产平替方案。

1.2 产业链层面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上展现出强大的整合能力,演绎了垂直整合的极限艺术。其“天神之眼”方案中的芯片供应涉及英伟达和地平线等知名供应商,传感器方面则与多家专业厂商合作,确保了硬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比亚迪在算法研发上也投入巨大,通过自研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算法的精度和效率。此外,比亚迪在整车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智能驾驶技术与车辆平台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协同优化。

以天神之眼C为例,基于地平线J6M方案的BOM成本,不超过4000元低成本,关键在于比亚迪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

地平线方面曾透露,比亚迪以 “三年300万片” 的芯片采购量,将征程 6M 单价压至行业难以想象的120美元。更令人震撼的是数据闭环设计:400 万辆新能源车每日产生的 1.2 亿公里行驶数据,通过自建的数据湖进行自动化清洗,使得算法迭代周期从行业平均的 3 个月缩短至 18 天。

吉利汽车在产业链布局上同样积极进取。通过与科技企业、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吉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智能驾驶生态系统。千里浩瀚智驾方案的推出,将进一步加强吉利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中的地位。

吉利在品牌整合方面也有所动作,几何并入银河推动银河产品及渠道进一步丰富,而极氪与领克整合后,既保持品牌相互独立、又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实现降本。这种品牌间的协同效应,不仅有助于提升智能驾驶方案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奇瑞的智驾方案则依托于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开放的生态合作模式。奇瑞与华为、英伟达、地平线等顶尖伙伴的合作,为其智驾方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产业链保障。

通过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合作,奇瑞能够快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智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奇瑞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和广泛的销售网络,也为智驾方案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市场层面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方案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通过将高阶智驾引入全系车型,比亚迪不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产品附加值。

其在 10 万元级别车型上实现高速 NOA 功能,以及在中高端车型上提供更高级的智能驾驶体验,使比亚迪在智能驾驶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此外,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智驾方案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吉利的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则以其“智驾平权”和“安全平权”的理念,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吉利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推广智驾方案。通过银河系列等产品的搭载,吉利有望在智能驾驶市场中取得显著的市场份额。同时,吉利在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将为智驾方案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奇瑞的智驾方案以“油电同智 全球同行”为主题,体现了其在全球市场推广智驾技术的决心。奇瑞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使其智驾方案在中低端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通过与全球顶尖伙伴的合作,奇瑞能够不断提升智驾方案的性能和品质,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奇瑞在海外市场多年的耕耘,也为智驾方案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迪吉瑞”智驾平权VS“蔚小理”智驾高端化

“迪吉瑞”作为传统自主品牌的代表,智驾方案的平权化,对早些年“蔚小理”主打的高端智驾来说,是一种颠覆。

2.1 技术路线差异

“蔚小理”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往往注重高端化和前沿性。

例如,蔚来ET7的智能驾驶方案,采用4颗NVIDIA Orin-X芯片,提供了巨大的算力(4颗Orin-X);小鹏则在视觉方案上不断突破,其 P7+车型基于纯视觉解决方案打造,通过全新一代 AI 鹰眼视觉方案,提高了摄像头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理想也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投入,不断提升算法和硬件性能,是行业内城市NOA和大模型的早期玩家。

相比之下,“迪吉瑞”的智驾方案更注重技术的普及性和实用性。

通过优化传感器配置、采用合适的芯片和算法,将智驾价格平民化,使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迪吉瑞本次发布的智驾方案,都重点强调了“平权”和“降本”,致力于将智驾“拉下神坛”,让遥不可及变为全民可用。以比亚迪的“天神之眼 C”方案为例,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全面实现高速NOA功能,在“蔚小理”车型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2.2 市场定位与品牌策略

“蔚小理”作为新势力车企,其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更倾向于高端化,符合品牌整体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通过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形象,吸引追求科技感和品质感的消费者,典型代表是蔚来的用户群体。

“迪吉瑞”作为传统自主车企,在市场定位上更注重多元化和广泛覆盖。比亚迪、吉利、奇瑞不仅在高端市场有所布局,更在中低端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其智驾平权策略,旨在通过技术普及,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自家品牌。例如,奇瑞将智驾方案推广至全球所有市场,并在中低端车型上实现智能驾驶功能,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2.3 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

“蔚小理”在智驾高端化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成本,采用高端硬件和复杂算法,以实现更高级的智能驾驶功能。这使得其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主要面向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科技和性能有较高要求的用户群体。

“迪吉瑞”通过优化供应链、整合资源和技术创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智驾性能的基本需求。例如,比亚迪在芯片和传感器的选择上,既考虑了性能又兼顾了成本,使其智驾方案能够在不同价位车型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成本控制策略,更好地满足了大众市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需求,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

智驾平权的本质逻辑

智驾平权化已经到来,全民智驾的浪潮势不可挡。智驾平权的背后,核心就是智驾方案的成本下探,达到低端车型的消费者也能负担的程度。成本下探之所以能成为现实,离不开技术、产业链、市场和用户的驱动。

3.1技术驱动因素

智能驾驶成本的下探,首先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算法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端到端学习和大模型的应用,使得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的道路场景和数据信息,减少了对高成本硬件的依赖。

芯片技术的进步同样是成本下探的重要因素。高算力、低功耗的芯片不断涌现,国产芯片的崛起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占据国产半壁江山的地平线征程系列,在性能和价格上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为车企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芯片解决方案

2023年的智能驾驶战场,车企们对英伟达Orin芯片的追逐近乎宗教狂热——小鹏G9堆砌双Orin-X,理想L9甚至为其配备独立散热系统。进入2025年,局面发生戏剧性反转:地平线征程系列在15万以下车型的装车量突破65%,黑芝麻智能A1000借奇瑞项目杀入主流市场,华为昇腾910B更是通过比亚迪、赛力斯实现百万级出货。这场逆转的背后,是中国芯片企业抓住了一个关键痛点:算力利用率。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曾做过对比测试:某新势力车型的Orin芯片在高速NOA场景下的利用率不足30%,而征程6M通过“软硬协同”设计,将同等功能的利用率提升至78%。这种效率革命,使得比亚迪能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用天神之眼C实现高速NOA功能。

传感器技术的不断优化,如摄像头分辨率的提高、毫米波雷达性能的提升等,重新定义了智驾的“必要配置”。

当速腾聚创的工程师将M3激光雷达单价压至1900元时,他们或许没有想到,真正的威胁来自另一个方向:森思泰克的4D毫米波雷达以350元的成本,实现了0.1度的角分辨率。这场技术替代的背后,是车企对实用主义的回归——与其追求参数完美的传感器组合,不如用算法弥补硬件短板。

奇瑞的解决方案更具颠覆性:通过自研的“时空融合算法”,猎鹰系统能将雷达的点云数据与摄像头图像在特征层深度融合,即便在沙尘暴天气中,依然能保持对行人轮廓的稳定识别。正如Mobileye CEO Amnon Shashua所感叹:“中国企业正在改写感知系统的技术路线图。”

3.2产业链协同效应

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协同效应的发挥,也是成本下探的关键因素之一。

车企与芯片供应商、传感器制造商、算法开发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各方能够共享资源、优化成本。例如,比亚迪与英伟达、地平线等芯片供应商的合作,以及与多家传感器厂商的合作,通过大规模采购和长期合作,降低了芯片和传感器的采购成本。

同时,车企在算法研发上的投入和合作开发模式,也能够分摊研发成本,提高整体产业链的效率。

此外,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还体现在智能驾驶方案的整体优化上。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工作,能够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深度整合,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降低整体方案的成本。

以迪吉瑞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以量取胜,其规模化效应,也是影响产业链协同,从源头降本的关键。

回看2020年,蔚来为ET7搭载的激光雷达付出万元级成本时,李斌将其称为“为技术进步买单”。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所有技术创新最终都要服从规模定律——当比亚迪的400万辆年销量摊薄芯片采购价,当吉利的750万存量车形成数据飞轮,当奇瑞的全球化工厂降低制造成本,技术溢价的瓦解就成为必然。

这种规模效应在产业链上形成共振:地平线征程6芯片的出货量每增加100万片,单价下降7%;比亚迪自研的自动化标注系统,将数据预处理成本从每公里0.8元压至0.2元;吉利卫星通信网的边际成本,随着星链规模扩大趋近于零。这些微观层面的效率提升,最终汇聚成智驾平权的洪流。

3.3市场竞争因素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进入智能驾驶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车企不得不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

“迪吉瑞”通过将智驾价格平民化,大幅降低了成本,使智能驾驶功能能够搭载在更多中低端车型上,吸引了广大消费者。这种市场竞争压力促使车企不断优化成本结构,寻找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促使成本下探。新势力车企如“蔚小理”在智驾高端化过程中,不断投入大量研发成本,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教育。而传统车企如“迪吉瑞”则通过智驾平权策略,将技术普及化,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这种不同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的相互作用,加速了智能驾驶成本的下探。

3.4用户需求驱动

用户需求的变化也是智能驾驶成本下探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安全。这种需求的变化促使车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智驾成本,以满足大众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在山东临沂的比亚迪4S店里,销售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两年前客户会围着百公里加速参数转,如今更多人直接要求演示自动泊车。“有位开超市的大姐说,她每天要在学校门口窄路调头三次,这个功能值5000块。”

这种转变在《2025中国智能汽车消费白皮书》中得到印证:72%的购车者将智能驾驶列为必选项,但愿意为此支付溢价的比例从2023年的58%暴跌至19%。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使用场景。滴滴司机王师傅给吉利银河星耀8 EM算过一笔账:每天600公里营运里程中,高速NOA帮他减少70%的脚部操作,“腰肌劳损都好了一半”。

而在云南大理,民宿老板用奇瑞小蚂蚁智驾版接送客人时,自动泊车功能让他在4.3米宽的巷子里自如进退。

这些真实场景的渗透,正在重塑智能驾驶的价值评估体系——从“酷炫科技”到“生活刚需”的认知转变,或许才是平民化运动的终极胜利。

智能驾驶市场趋势展望

4.1 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驾驶技术迭代迅速,更加成熟和智能化。未来,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将成为众多车企追捧的路线,能力上限有望得到大幅提升,L3已经成为可预见的未来,甚至L4也已经在陆续布局中。

同时,数据和算力将成为智驾能力进阶的关键,车企将更加注重数据的积累和处理,以及算力的提升。

此外,智能驾驶技术将与其他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效通信和协同,提升整体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4.2 市场格局变化

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双方将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

同时,科技企业、供应商等也将积极参与智能驾驶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智驾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中低端市场将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增长点,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全球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将有助于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4.3 用户体验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未来,智能驾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驾驶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驾驶辅助和智能服务。

同时,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减少用户的担忧和顾虑。此外,智能驾驶技术将与智能座舱等其他智能系统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智能的驾驶体验。

结语

比亚迪、吉利、奇瑞的智驾平权举措,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与“蔚小理”的智驾高端化现象相比,这一策略更符合大众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刻的变化。车企需要在技术、市场、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以在智能驾驶时代取得成功和可持续进化。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1067
03-27
分享

我来说两句


表情
发表您的看法…
半价购
分享